金蝉子道:“得所需,获所求,便可快乐。”
苏寻道:“既如此,佛法有五魔,皆为众生妄心,导向欲望。人得欲方可快乐,如此可能明心见性?”
金蝉子道:“五蕴者,虽是乐趣,却不是善趣。乃小乐也。悟心悟道,明艰明苦。才可领悟大乐。”
苏寻道:“如此你可曾听闻,‘魔’者,‘磨’也。波旬与如来佛祖对峙经年,乃有大智慧、大毅力,亦从不曾放弃。此非亦是大乐趣?”
金蝉子闻言,当即默然不语,仔细思索了起来。
苏寻又道:“你要传法南瞻部州,但南瞻部州者,大多凡人也。凡人信佛,却也须得安生立命。此言对否?”
金蝉子道:“此言确然。”
苏寻问道:“凡人难免吃食,难免杀生,可有罪孽否?”
金蝉子道:“我佛为罪业有‘性罪’、‘心罪’。迫于生计而杀生者,乃本常也,自无罪孽。”
苏寻便说道:“既如此,妖魔杀人吃人,亦遵心而行。此是罪孽否?”
金蝉子再次默然。
他思索良久,都不曾解惑,苏寻看着金蝉子,只见他眼中忽明忽灭,时而清楚,时而迷惑,时而浮现业障,时而浮现佛法。
很显然,金蝉子佛心遭受到了打击,已产生了对佛疑惑的“妄心”。
最终,金蝉子摇了摇头,道:“我实不知也。”
苏寻叹了口气,道:“万事万物,皆有立场。正邪与否,实难分明。唯天心永存,定立正反。故欲传法道,难从单一的角度观之,须得以宏观看待众生相。此乃如来佛祖之含义。”
金蝉子道:“陛下却也如此说来。但我仍认为,如不知人,如何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