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知书院,名字都取好,现在差的就是先生,其实前明很多大家都因为对大清的不满,所以根本不愿意为大清效力。
就算玄烨开了博学宏词,依然有很多人不吃玄烨这一套。可是教书育人,这等事情,意义是完全不同的。
那些人有着和旁人不同的想法,或者说并不一味的接受大清给他们立下的规矩。
心中怀着对大明的敬重,可是他们也不清楚,现在事情已成定局,再不是他们可以改变的。
明夷相信在很多想法上,一旦相互交流起来,一定能达成的共识。
这一切就等着一个机会,如今明夷拜太皇太后所赐拥有了这个机会,定然不能就这么浪费。因此明夷得把人吸引过去。
画,这样画出百姓不易的画,就是明夷抛出去的诱饵,只要把人引诱进去,往后明夷自然有办法让他们舍不得离开。
“那我们都去,一定得去。”考虑再三还没看过明夷所画的画的人,不约而同的表示,不就是换个地方欣赏明夷的画作吗?去肯定得去。
“也好,除了这些画之外,之前我久居香山寺,也有不少类似香山寺进香图的画,一直没有机会拿出来,诸位不妨一道点评。”明夷觉得这还不够,看过这七幅画,虽说有一定的诱惑力,明夷一直没有拿出来过的画,反而可以让他们更加心动。
果不其然,那些还在思考究竟值不值得为了再多看几眼明夷所画的这七幅图,一道随明夷去所谓的征知书院的人,此时此刻毫不犹豫的道:“明姑娘邀请,那我们打扰了。”
谁知道明夷手里还有多少的好画,在这个时候有机会能够多看看明夷所画的画,或许能让人有所得,怎么舍得就此放弃。
“那就请诸位随我来。”丢出诱饵的明夷,最巴不得越多的人跟着一道去的好。
全部的话都交给七巧玲珑拿着,明夷在前面带路,引着大家一道走向征知书院。
书院建在城外,地方是明夷一起选定的。马车停在山下,人从车上下来。
依山傍水是个十分适合读书育人的地方,门口石碑上刻着的征知两个字,有人道:“所谓征知,可是选自尚书?”
“正是。心有征知。征知则缘耳而知声可也,缘目而知形可也,然而征知必将待天官之当簿其类然后可也。五官簿之而不知,心征知而无说,则人莫不然谓之不知。读书者本就是在不断探索,追寻问题的道路上,活到老,学到老,当如是。”
“我希望进这座书院的人,无论是学生或者是先生,都有一颗求知的心,能够多问为什么?人只有不断的探索,才能不断进步。若是止步不前等于退步。”
一群走来的人大体有二三十个,谁也没有想到明夷会说出这样的一番话来。
多问为什么,不进则退吗?
细细一想极有道理,像他们活到现在的人,比谁都更清楚能够拥有今天的名声并不是意外所得的。
那些年里,他们曾经多么努力的学习,又是多么努力提出各种的问题,以让自己解除心中的困惑。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孔子所云,亦是我辈学习的楷模。”明夷说到这里,所有人更是静默。
很多问题其实大家心里都有数,没有提出来,很多时候是因为暴露出来的问题,或许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麻烦。
“如今这天下容得多问吗?”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大清自入关以来怎么对待汉人的在场的人都心里有数。
“留发不留头。这是想让我们汉人都和他们满人一样。”有人更是愤愤的说出这样的一句话,神色之间充满了愤怒。
一阵轻咳声,算是提醒说话的人都注意点,千万不要忘记明夷是什么身份,莫要觉得明夷提出那样一些看起来好像对他们很友善的问题,就真的和他们是一样的人,这一位可是满蒙的结合,并不是汉人。
“大清实施的这些政策的确惨无人道,为此心生不满,怨恨有什么不对,但是,让他们来改变我们为何不想办法改变他们。诸位也说了,满人和汉人,汉人几何?满人才几何?”以人数来论的话,定然是汉人比满人要多得多。
“如果在明显汉人比满人多的情况下,都能让满人改变汉人的想法,要自我反省的难道不是在场的诸位吗?”明夷既然打开了话匣,就没有不说下去的,要是不把这些人忽悠上船,就明夷一个人能干什么?
听完明夷的话,很多人面面相觑,也是拿不准明夷究竟站在哪一边?
明夷的身份大家都已经知道,分明是满蒙联姻的血脉,当年在明朝之前蒙古人一统天下,当时也是令天下人不敢忘怀的欺压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