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天下安定,武将存在感越来越弱,而那些能打仗的武将也越来越少。
不是没有人发觉这个问题,只是自古以来都是重文轻武,建朝之初武将和文官一样的出色,但是等到天下安定之后,武将必居于文臣之下。
这也是为什么一直以来越来越少的人愿意当武官的原因。
不过,随着军校建成,武媚娘忽然搬下一份诏书。定下政事堂自此往后必有两个知武事的武将出身。
谁也没有想到武媚娘会颁一下这样一份诏书。当时就有人表示反对,可是李初进言,“天下要安不可无武将,政事堂诸位都是文臣出身,有多少懂武事,若不懂,大战在即,关乎天下安定,就凭你们一群不懂打仗的人决定如何打仗,滑天下之大稽。”
“以武将出入政事堂必定两位,有何不可?你们文臣当得宰相,武官就不可?”李初咄咄逼人,让人纵然想要反驳,一时都不知道如何反驳的好,最终只能叹一声。总是有人不愿意就此放弃。
“武将都是粗俗不堪者,如何能为相。”这话说的也不错,很多武将都是大字不识几个,全靠英勇作战杀敌才能够一步一步升迁上来。这样的人让他们进入政事堂成为宰相,确实令人难以接受。
李初摊手道:“我粗俗,魏王粗俗?”
如今政事堂之内,李初和武敏之两个都是领过兵打过仗的人。
这样两位知道行军打仗诸事的人,看起来粗俗吗?
“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公主和魏王。”李初和武敏之自然不是那等粗俗之人,但是又有多少武将能和他们两个一样?
不能同日而语,不能同日而语!
“那也就是说,在你们心里,文臣想要成为宰相,不需要懂得行军打仗,可是武将想要进入政事堂,就得和你们一样满腹经纶,知书达理?”听听这些文臣说的话李初那叫一个不满,再想欺负武官也没有这样欺负的吧。
本来以为自己占尽上风的人,这个时候听到李初一阵讥讽,没能接上话。
又有人站出来,苦口婆心的劝道:“公主一心为大周安好,臣等都明白。只是让武官入宰相之列,武官无能安定天下,也无法抚恤百姓,这样的人如何为相?”
“谁说的?哪一个武将打完仗之后,不是安抚百姓,不是安定天下?不像你们会咬文嚼字,不像你们那么通透人心,就当不得宰相了?如果武将想要成为宰相需要能文能武,那么同样的,从今往后,凡入宰相者就得一视同仁,都必须能文能武。”
偏偏对武官这么苛刻,文臣却只需要满腹经纶就行。不公平的对待,怎么一直以来就没有人管管?
“若是如此,只怕政事堂的这么多位,能留下的就没有几个。”听着他们吵了半天,武媚娘忽然感慨出一句来。
“所以朕在想究竟要不要听你们的,没有道理武将为天下百姓出生入死,安|邦定国。依军功而成为政事堂的宰相,在你们看来就那么无法容忍。一视同仁,如果对武将要求如此的苛刻,朕更想让你们全都能文能武,可是天下人能做到?”武媚娘这一问问的好啊。当皇帝人,谁不希望自己的臣子能文能武。
可是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古往今来有多少的能臣,确实能文能武的?
自己做不到的事,却对别人苛求。这就过分了。
“此事就这么定下,不必再争执。你们文臣考虑的是自己能不能成为宰相,朕要考虑的是天下如何安定。”李初提出的意见对于长远来说绝对是有利的,武媚娘认同。
现在天下是安定不假,但是时间一久,定然会再起波澜,到时候如果朝中没有懂得军事指挥的人,全由一群文臣指手画脚,天下危矣。
听到武媚娘一语定论,可见武媚娘早就想好,容不得别人再说三道四的。
“陛下英明。”关键的时候,第一声拍马屁的人就是李初。
武媚娘目光扫过李初,难得听到李初一句英明。
所有的臣子扫过李初,心中暗叹,定然是李初早就说服武媚娘,所以武媚娘才会鼎力支持李初,不管不顾定下此事。
所以这一份诏书下达之后,李初特意拿回军校告诉军校的所有学生,“不要总以为行军打仗就没有出息,就当不了宰相,瞧瞧,这是陛下刚刚颁下的诏书。从今往后政事堂七位必须有两位知武事,也就是得是打仗出身的人。”
“公主,怎么才两位?政事堂总共七位宰相,武将出身的只能占两位吗?”然而李初想要蛊惑人心,没想到居然被人捅了一刀。
“你们知道从前的宰相只有几个吗?”往心上捅一刀的人被李初扎心的一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