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赋对其他人的眼神没意见了,这么清闲的工作,他当然不可能推辞。

于是没多久,甄赋就走马上任了。

国子监祭酒所掌管的职务虽然不止国子监学生学习与老师授课等内容,但这确实是最重要内容,所以甄赋刚走马上任就到每一个学堂巡视了一番,做到了对每一位老师的教学水平与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都有了一个初步印象。

然后是查阅历年考试成绩……

嗯……

嗯?

没有?

甄赋愣了下,认真询问过其他官员后才知道,国子监并无考试,而官员考核评级是直接看每三年一介的乡试会试殿试等考试的录取人数——

国子监的入学标准便是名次优秀的秀才,如果不是秀才,就说明对方祖上立过大功劳得了爵位,所以有一个荫生的名额。而只要有荫生名额,该学子即便大字不识也可以入学读书。

这些荫生虽然没有秀才之名,却有秀才之实,同样可以直接从乡试开始考试。

所以国子监考评只看乡试会试殿试的录取人数。

人数越多,考评成绩越好。

不过……

甄赋看了一眼,发现国子监每年考中举人贡生的人都不多。

而且随着考卷儿的出现,国子监每次考试的录取人数更是越来越少,就去年宝玉考中举人的乡试,国子监好几百号儿的秀才与荫生,最后考中的竟然不过寥寥三个?

这成绩放到寻常私塾当然是很厉害的,可放在国子监就有些不够看了。

因为国子监的学生,除荫生之外,几乎全都是从全国各地赶来读书的最优秀的秀才,即便这么多人不能全中,四分之一总是可以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