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页

张家生儿子多,女儿少,小张氏是这辈唯一的女孩儿,所以张氏她娘,小张氏她祖母这回从陈家给的二十两银子聘礼里面咬牙拿出了十两。

让小张氏她爹走了两天一夜去城里买了两根银簪子,再买了半匹红布和一些零碎,置办出了两个箱子的嫁妆。再让几个儿子孙子把家里积攒的好木头都拿出来,做了一张床和一套桌椅马桶等物。

这在张家庄已经是很体面了,那里的媳妇女儿多的是提着一包袱出门子的,坡下村虽然富裕些,但两个箱子和一屋子家具的嫁妆也不算低,小张氏松了口气。

那个时候的她,是张家村里最美的,坡下村新媳妇里最好看的,太婆婆是堂姑祖母,婆婆是亲姑母,丈夫不太爱说话但能干,对她也体贴,真是想也想不到会有后面的这些日子。

“娘,这个线理好了!”一道童声喊道。

小张氏抬头看了看,手脚不停,织机随着她的动作发出嘎吱嘎吱的响声,这匹布她已经织了有半月了,今日便能织完和积攒的两匹一起让当家的拿去集市上卖,一匹也能卖个两百文。

她的女儿,七岁的芙姐儿没有出去玩,在旁边给她帮忙,每到这个时候她就一阵喜意泛上心头。她的芙姐儿是最懂事孝顺不过的,从小就知道给她帮忙,只是这份高兴里又有着隐隐的忧虑,怎么就不是个男孩儿呢?

“那把这卷放下,理那一卷。”

芙姐儿默默地理起了别的线。

小张氏继续埋头织布,等这一匹织完她直起腰松快了两下,提起了这些日子她一直想说的话。

“芙姐儿,娘和你爹商量一下,给你打个小织机吧,你今年七岁,织布这活也该学起来了,你族长家的大堂姐就是八岁学织布的,他们家有一台小织布机,如今她及笄后门槛都被踏平了多少人求娶。”

“娘想过了,织布这门手艺你得早早的学起来,你看你二婶婶,比娘多学了几年如今一个月能织两匹布,娘就只能织一匹半,你往后啊也要织两匹才行,多攒些嫁妆,将来嫁人了每月能挣半串钱,你在婆家才有底气。 ”

芙姐儿呆住了,小声问道:“嫁妆?是像三婶婶那样的吗?”

小张氏的话语停住了,脑海中给女儿描绘的美好蓝图一下子褪去了颜色,变得苍白起来。最终,她嘴唇微动,抹了把眼泪,喃喃道:“诶,和你三婶婶那样,嫁个好人家。”

正在此时,院子里传来了好些人喜悦的欢呼声。

“多谢姑娘赏赐!”

“谢姑娘赏!这个月月钱双倍,姑娘真是大慈大悲啊。”

“就是,诶梅香,姑娘赏你的这一支银簪真好看,还有个珠子呢,快给我瞧瞧!”

……

赏了一支银簪?!声音虽然不是很大,但在小张氏的耳里不亚于一道惊雷。

她连忙起身推开窗户悄悄的往外望去,只见廊沿下走过了两个俏丽的小丫鬟,其中一人的手里拿着一支小拇指大小的银簪子,其下用红绳坠着一个黑色的珠子。

她顿时就松了口气,只是一个普通的银簪子罢了,不值钱。

思及此,她摸了摸腰间,取出一把黄铜钥匙打开了床里头的箱笼,小心翼翼地取出一个匣子,再重新梳了头,去了头上的铜簪子和蓝布包头巾,换上逢年过节才带的银簪子和花布头巾。

再对着铜镜照了照,才放下了心。

她用略粗糙的手抚摸着匣子里为了此次迎亲刚买的银头面,还有闪闪的两对金钗,样式别致的一套金虫草头面,银项圈、银手镯、银锁等几样,一小把吉祥花样的金银裸子和一个十两的元宝两个五两的元宝,高兴地招呼芙姐儿。

“芙姐儿,来瞧瞧,这套是银头面,为了你三叔这次结亲给他长脸你爹大老远的跑去县城给我买的,要二十两银呢,把咱们家去年分的银子都花完了。这一个是金头面,娘给你收着,这两对是金钗,等你将来出嫁了娘把这金头面和一对金钗都给你做嫁妆。”

“这样就有两抬,再加上你的衣裳一抬、盆和马桶一抬、床一抬、 桌椅板凳两台、娘再给你攒一箱子布,这样就是八台了,到时候再给你置办些零碎,也给压箱银,凑够十台的嫁妆,比娘要多,和你二婶婶一样多。”

芙姐儿虽然才七岁,并不理解嫁人这件事,也不理解嫁妆最低在婆家,在妯娌面前意味着什么,但常年在田间村里跑的她已经很明白嫁妆是越多越好了,当下就高兴地喊道:“谢谢娘!”

小张氏爱怜地摸着她的头,嘱咐道:“我的儿,你就听娘说的,和康哥儿好好相处,他是你嫡亲的弟弟,将来会背你出门子,是你后半辈子的依靠,你和他处好了娘就放心了。”